追忆《红星照耀中国》封面人物原型——谢立全将军|斯诺|长征
他参加了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他的照片被美国著名记者、作家斯诺做《红星照耀中国》的封面人物,他战功赫赫却从不居功自傲,一生谦逊低调从不张扬,以至于照片原型的故事竟然被封存了半个多世纪。
他就是共和国开国少将——谢立全。他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将军无私清淡纯粹的高尚情怀。
谢立全少将
故事要从一个人和一本书说起
1936年6月至10月,美国人斯诺冲破重重封锁到达陕甘宁边区,成为首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斯诺在延安
斯诺写的纪实性作品《红星照耀中国》于1937年首先在英国和美国出版发行,该书一经问世便在全世界引起轰动,销量超过10万册,随后又多次再版。
1938年2月,《红星照耀中国》的中译本在上海用复社名义出版。为了适应当时的特殊环境,中译本取用了《西行漫记》书名。
红星照耀中国中、英文版
美著名汉学家拉铁·摩尔这样评价该书,“书中介绍了人们闻所未闻的或者只是隐隐约约有点儿感觉的情况。那本书里没有什么宣传,只有对实际情况的报道。原来还有另外一个中国啊!”
当年在陕北保安的窑洞里,斯诺与毛主席一见如故,他们从相识、相知到相交,结下了深厚的终生不渝的伟大友谊。
1936年,毛主席(右一)与斯诺在陕北合影
斯诺在陕甘宁边区期间,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拍摄了许多照片,留下了诸多中国革命红色经典瞬间历史故事。
毛主席最满意的一张照片 斯诺摄
通过为期4个多月的采访,斯诺与毛主席长时间交谈,与中央其他领导及广大红军的广泛接触,感染到中国共产党人火一样的激情。他敏锐地洞察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1937年,毛主席(右三)与斯诺夫人海伦·斯诺(左一)等外国友人在延安合影
新中国成立后,斯诺又三次访问中国。国际上赞誉斯诺是“最了解中国和毛泽东的美国人”。
“抗战之声”照片拍摄经过
在红区,斯诺一心想拍一幅象征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抗日先锋队的照片,这样可以图文并茂地向世界展示中国革命的真实情景。
一天清晨,斯诺起床后,背着相机在营区附近散步溜达。“滴滴哒……”不远处传来了急促嘹亮的军号声。斯诺瞧见了一队号兵正在练习吹号,旁边还插着一杠红旗,红旗在晨风吹拂下飘扬,旗杆矛头红缨随风摆动,旗套一行字十分醒目,“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
此情此景,让斯诺立马来了兴致,他对号兵的领队说:“请你站到这里来,对着红旗吹号。”
斯诺赶紧拿起相机按下快门,使这一的历史瞬间成为定格。
司号员领队是个十八九岁的青年红军战士,全副武装,身姿挺拔,面目英俊。
照片拍摄后,斯诺高兴地与他攀谈了起来。
“你叫什么名字?”
“报告记者先生,我叫谢立全。”边说边来了个标准军礼。
“听口音,你是南方人?”
“我是江西兴国人。”
“又遇到一个兴国人。在列宁室我见到第二师22岁的政治部主任萧华,在甘肃河渡医院里见到一个姓曾的也是兴国人。兴国人当红军的真多。”
“是的,兴国参加红军的有5万多人,不幸在长征中牺牲了很多,真可惜。”
随从告诉斯诺,谢立全13岁参加红军,在江西中央苏区当过司号员,任过排长、连指导员,红三军团第五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现担任红军大学大队政治委员,他正在组织司号员训练,给号兵做示范。
斯诺听完介绍,竖起了大拇指。
照片冲洗出来后,斯诺异常兴奋,那天偶然间拍到的这张照片,足以代表红星照耀下的中国年轻有为奋发向上的形象。他将这张照片题名为“抗战之声”。
谢立全吹号英姿
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封面照片选择上,作者自然选中了这一张。全副武装的红军战士,迎着朝阳,吹着冲锋号。用这张作封面,非常契合全书主题,也符合著作者斯诺所要表达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这幅放大了的照片,一直醒目地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厅的显著位置。
这事“你我知道就行了”
新中国成立后,在多次出版的《西行漫记》中,“抗战之声”被一直用作中译本的封面和书中的首幅照片,那位英姿飒爽的号手,成为了一段历史和一个时代的象征。
号手在斯诺的书中他是这样描述的,“在预旺堡的高高结实的城墙上,红军的一队号兵在练习吹军号,这个堡垒一样的城中有一角落飘着一面猩红的大旗,上面的黄色锤子和镰刀在微风中时隐时现,好像后面有一只手在抚弄一样。”但“号手”是谁,斯诺书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
1972年2月,斯诺因病在瑞士日内瓦去世。《人民画报》第5期刊出了毛主席的唁电和斯诺的生平,以及斯诺拍摄的部分照片,以表深切哀悼,“抗战之声”这一幅照片赫然在列。
其时,正在京西宾馆出席海军党委常委扩大会议的谢立全看到画报后,艰苦的战斗岁月和硝烟弥漫战场,一下又涌上了将军的心头,他于是提笔给夫人苏凝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在京西宾馆买了5月份《人民画报》,那个吹‘抗战之声’(的人)是我,这可以肯定,不会张冠李戴的,……斯诺看我健壮,衣冠比较整齐,又是背了手枪的干部,把我拉去照相的。”同时告诫夫人,“此事不宜张扬,你我知道就行了”。
1949年谢立全与夫人苏凝合影
许多年后,不少曾被斯诺摄入镜头的红军老战士先后著文,讲述斯诺那些照片拍摄的经过。唯独这一幅“抗战之声”的照片,当事人始终三缄其口保持着沉默。
深知丈夫人品的苏凝始终尊重丈夫的意愿,从未动笔写半个字,这一段无价的历史,始终被小心翼翼地埋藏着。
“抗战之声”的号手究竟是谁,一时间成为了人们心头的不解之谜。
历史终有其还原真实的特定时机,这一段被当事人及其家人珍藏半个多世纪的秘密,终于在199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被揭开。
封存了半个多世纪的故事
199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中央电视台军事部筹拍一部专题片,当摄制组的成员重走长征路时,在江西兴国县烈士纪念馆意外发现了这幅照片和谢立全将军给夫人苏凝写的一封述说事情原委的信的影印件。
谢立全将军1917年5月出生于“将军县”江西兴国县,1929年参加红军,1931年12月入党,1936年参加长征到达陕北。
身经百战的谢立全,参加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率部参加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等著名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
全国解放后,谢立全任华东军区海军第五舰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海军系主任,海军军事学院第一副院长,海军学院院长。1955年年仅38岁的谢立全被授予少将军衔。
1962年时任海军学院院长的谢立全将军(右)
谢立全将军一生低调做人,从不喜欢炫耀自己,也从不在人面前提及斯诺为他拍照一事。
谢立全将军英年早逝,他在不幸罹患癌症后,自觉不久留人世,他觉得可以让孩子们知道这件事了。于是,他请有关同志与存放底片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联系,洗了5张照片,分别赠给5个子女作为永久的纪念。
1973年10月,谢立全将军在北京逝世,年仅56岁。
斯诺拍摄的那张“抗战之声”照片,被他的家人永远镶嵌在他的骨灰盒上。存放在八宝山公墓。2002年,将军的子女们从八宝山公墓中取出父亲的骨灰盒,连同母亲的骨灰盒合葬于将军生前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南京雨花台功德园的红星园。
碑文上记载着谢立全将军与西行漫记一书封面照片的这一段情缘。
将军威武挺拔的抗战英姿将永驻人间。
将军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与天地共存。
注: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文献:
《赣南将星耀中华》
《赣南开国将军之谢立全》